本社论文在浙江省文史馆馆刊发表

原创

本社论文在浙江省文史馆馆刊发表

近日,丽水市处州文史书社收到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寄来的2本2023年第一期《古今谈》刊物。《古今谈》是省文史馆主办的季刊杂志,刊载省内最新的文史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本期,《古今谈》的“人文之美”栏目刊登了本社社长陈子立老师撰写的《精心编织多维瓯江山水诗路之旅》。本文原题为《发现山水性灵,追踪文学之美,精心编制多维瓯江山水诗路之旅》,曾在去年省政协和省文史馆主办的“发现浙江人文之美”论坛上作重点发言。

原文:

发现山水性灵,追踪文学之美

精心编织多维瓯江山水诗路之旅

早在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中,将瓯江山水诗路与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一起,列为规划建设中的四大诗路黄金旅游带之一。瓯江山水诗路以“灵秀瓯江,山水诗源”为文化形象,挖掘彰显诗韵山水、永嘉之学、瓯越秘境、佛道名流、匠心百工、千年山哈等文化内涵,开辟旅游发展新境界,打造旅业发展新高地。

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瓯江流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作为瓯江流域主体的丽水市,在历史上,有幸与谢灵运及山水诗结下不解之缘。时为永嘉郡属地的丽水山区,得到太守谢灵运青睐,数次游历赋诗,并将儿子留在缙云居住生活,千余年来生生不息,繁衍出谢山谢氏一族。丽水人民为纪念谢灵运,将其奉为神灵,建有多处谢公庙,并将其子孙居住的山命名为谢山,缙云好溪边的一柱巨石叫做谢客岩。千余年来延续康乐遗风,本地诗家代有佳作,各地前来游览赋诗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山水诗,和众多被诗家题咏过的山水名胜。

瓯江山水诗路旅游文化带,骨架在“山”,血液在“水”,经络在“路”,而灵魂在“诗”。山水诗路之旅的魅力在于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而产生的精神契合与生命共鸣,每个人都能在这条路上找到一个久远的我,看到一个优美、本真、善良的我,看到自己的来处和归处。

为了发展好瓯江山水诗路旅游,必须对这条千百年来人们跋涉过、注视过、欣赏过、吟咏过的山水诗路作深入的研究整理,细致的规划和呈现。用心发现山水的性灵,山水诗的文学之美,精心编织一条多维的山水诗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山、水、诗、路这四个要素的文化底蕴和隽永魅力,扎实推动全域旅游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瓯江山水性灵

山水有性乎?曰有性。曾子曰“天命之谓性”,山水的自然禀赋,天然状貌、肌理便是性。

山水有灵乎?曰有灵。天人感应、物我相契之为灵。天生山水以养人,人赖山水以养命,日日相关,或有所感,契之于心,还之于物,便有了灵。

瓯江流域境跨浙江省丽水、温州、金华三市,以及台州市的黄岩和福建省寿宁2县,流域所及有20个县(市、区)。干流发源于丽水市龙泉与庆元交界的百山祖锅冒尖西麓,自西南向东北流,至丽水折向东南流,过青田,经温州,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干流河道总长384公里,为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其中,丽水市境内有流域面积13105平方公里、干流河长309.4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2.4%、干流河道总长的80.57%,是瓯江流域的主体。瓯江水系大小支流密布,丽水市境内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733条,河道总长合计7255.79公里。

瓯江流域是个多山多水的地方。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这里自然地貌分类的概括。丽水市境域面积17275.20平方公里,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山地,耕地面积16.41万公顷,占9.5%,水域和滩涂面积4.22万公顷,占2.44%。

瓯江水系的干支流,都是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河道在山谷中蜿蜒穿行河床覆盖有较厚的卵石、大块石。干流上游山高河窄,水流湍急。中下游河面较宽,水平稳。自温溪以下,为潮河段,河面开阔,日日潮汐自古以来,瓯江干支流的自然地貌特点是湾多、潭多、滩多、礁多、林多。如遇大雨暴雨,水来得急,退得也快。有首古诗“昨夜春水深,半没山腰树,奇滩五十九,顷刻下东瓯”,就是这种特点的写照。

流域内有括苍山、仙霞岭、洞宫山三大山脉,均发脉于福建,属武夷山系。山脉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间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最高峰是龙泉市西南边境的黄茅尖,海拔1929 米,为浙江省第一高峰。瓯江、飞云江、钱塘江均发源于境内仙霞岭山脉的百山祖,有三江之源之称。

这里的地形构造因亿万年前中生代以来不断的火山喷发而成,花岗岩、凝灰岩在地表分布广泛,经亿万年的不断风化侵蚀,演化出丹霞、喀斯特等多种奇特地貌,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壁、石梁、石柱、石沟、石门、石隙、洞穴、冰窖随处可见,与溪流、深潭、滩涂、悬瀑、跌水相配合,形成了怡人的山水景观。

这里的山水奇秀多姿,幽深无限,神秘莫测。古人在栝苍道上行,那是翻过一山又一山、转过一塆又一塆,渡过一滩又一滩,才过一村又一村,你想象不到前面会突然出现什么样的景致,让你喜出望外。瓯字的本字是区,就是隐秘幽闭之意,《说文》解作“藏匿也”。后来由于四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善于抟泥作瓯,才写成瓯。这有遂昌好川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为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人与山水某一刻的沟通和契合,客观的山水就有了主观参与的“灵”。

瓯江的山水性灵,首先为历代无数的普罗大众所发现。在天长日久的相伴中,这些山水在他们眼里渐渐有了生命。有的如象,有的如狮,有的如凤,有的如龙,有的如帆,有的如船,有的如仙女,有的如僧道.....并因此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莲都的狮山、象山、观音岩,青田太鹤山试剑石,缙云仙都婆媳岩等等传说,都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其次为堪舆家所发现。以堪舆家的眼光来看丽水的山脉,洞宫山、仙霞岭、括苍山如三条巨龙,南来武夷,奔腾千里,回环往复于瓯江流域。所过之处生出无数小脉,层层梯降,辞楼下殿,蛰伏于各处溪流之滨结穴开基。阴阳调和,形止气蓄,土层丰厚,水深林茂,化生万物,繁衍人类。如仙霞岭之下松阴溪两岸的松古盆地、碧湖盆地,括苍山之下好溪两岸的壶镇盆地,洞宫山、仙霞岭、括苍山三山聚会的丽水盆地,就是这些基穴之大者。在这山陬水滨之间,人们择地而居,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大小村镇和州府县城,演绎着万家烟火和千古风雅。山水景观,就成了人们择地建村,聚族而居的重要风水资源和参考依据。这些山水奇观,很多就在古村落、古道附近。缙云仙都鼎  湖峰下就有石笋前村,青田石门飞瀑之上就是洞背村。偏僻一些的名胜之地,大多被和尚、道士所占领,建起了宫观和寺院,南明山石梁之上是仁寿寺,青田太鹤山混元峰下是环翠寺,正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风水师们还根据龙、穴、水、砂、明堂、近案、远朝诸地物要素的排列形势,给予各种富有灵性的命名,如五马卧槽、二龙抢珠、滴水撞钟、天鹅孵卵.....,这些名称往往被记入宗谱,流传至今。

其三为文学家所发现。文人墨客是美的发现者,象征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赋比兴是基本的手法,意境和性灵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他们常常借景写情,临物抒怀,赋予山水景观以各种思想和感情。瓯江流域的奇山异水,正是他们发挥想象,触景生情的最好对象。于是葛洪便在南明山的云阁崖刻下了“灵崇”两字赞语,谢灵运便吟出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这些山山水水写下了无数的诗赋文章。正是瓯江山水有幸遇见谢灵运这样的才情卓越的风流太守,以及众多文人墨客的应和酬唱,开启了瓯江山水诗路之旅的先声,也孕育了中国山水诗派之流韵遗风。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现在道路都是穿山钻洞,一驰而过;主要的河道都成了人工湖和人工渠道;没有了古时瓯江山水的自然韵致。因此,重新发现瓯江山水的性灵,便是山水诗路之旅的重大课题和价值所在。

二、山水诗文学之美

处州山水有诗乎?有,并且很多。几乎有景必有诗,也可以说有诗方有景,诗与景相成相生。山水美景历来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瓯江山水,自古有“浙东山水甲天下,栝苍山水甲浙东”之誉,令无数诗家文人流连忘返、击节赞叹,写出精彩华章。处州旧志书中,留下了许多城镇、乡村十景、八景的名命,以及与之匹配的诗词图画。有些地物,本来也只是平凡的一山一石一水一屋,一经某位文人骚客品题点染,遂成风景,风靡一时,流传千古。第一个描写仙都风景,宣传黄帝文化的就是谢灵运。他在辞官下野的《归途赋》中,记载从永嘉上船,“背海向溪、乘潮傍山”,一直到缙云上岸的水道航行历程。“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描写仙都山水的诗句。自从谢公品题以后,仙都风景逐渐享誉宇内。正是“瓯江千里出永嘉,山水有幸遇谢郎。一经仙才品题后,千古名胜遗韵长。”

据各县县志记载,自晋至唐,就有谢灵运、丘希范、李白、杜甫、李阳冰、刘禹锡、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徐凝、陆龟蒙、方干、庾光先、李敬仲、裴士淹、李德裕、皮日休、唐彦谦、顾况、吴筠、戴叔伦、李端、李蘨、曹唐、朱庆余、张令问、杜光庭等30多位大家为瓯江山水写过诗。宋朝以后,刘昭禹、叶适、许尹、陆游、秦观、钱竽、杨亿、赵雍、刘泾、詹迥、郑汝谐、王信、王十朋、留元刚、何澹、沈绅、叶适、陈汝锡、余学古、朱熹、吴说、朱熙载、苏舜元、毛维瞻、李建中、陈若拙、沈括、周启明、苏轼、黄邦彦、钱若水、司马伋、高似孙、姜特立、何偁、王圭、董居谊、王禹偁、陈尧佐、叶梦得、毛维瞻、陈师道、潘琴、练鲁、韩彦植、沈晦、韩元吉、 赵师秀、陈舜俞等50多位,元明清至民国更是不计其数。仅南明山一地即留下古诗词游记130余篇,桃花岭古道也有100多篇,仙都、石门洞、太鹤山、万象山各处都留下大量山水诗词。

山水诗之美美在何处?山水诗以山水景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但其美感不仅在景物。正如前文所述,象征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醉翁之意不在酒,诗翁之意也不全在山水。借景抒怀、借景说理,是山水诗常见的文学现象。故山水诗的美感是多方面的,约略可举者有:景物之美,叙事之美,风俗之美、哲理之美、情怀之美,文辞之美,意境之美。

秦少游《好事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城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是景色之美,这肯定是在处州写的,很符合山城的特色。

唐彦谦《游南明山》“久闻南明山,共慕南明寺。几度欲登临,日逐扰人事。于焉偶闲暇,鸣辔忽相聚。乘兴乐遨游,聊此托佳趣。涉水渡溪南,迢遥翠微里。”是叙事之美,游南明山的缘起,娓娓道来。

曹豳《辞职至栝苍岭》“老去那能作谏臣,圣恩宽大许抽身。今朝岭上冲风雪,犹胜蓝关策马人。”是情怀之美,虽是辞官之人,豪气依然在身。

释行海《南明道中》“麦长绿须桑蕾黄,百禽调舌百花香。今年笑里逢春色,笑里逢春有几场?”春景中蕴藏哲理之美,有几分无常的禅意。

樊献科《过荆坑铺村店》“小坞隔横塘,茅居松径长。村翁近客懒,邮吏逐人忙。近壑花初好,当塘酒正香。自邻同小院,一醉揽年光。”是风俗之美,山村民风古朴,自然可亲。

而对仗、押韵、平仄、含蓄、优雅、隽永的文辞之美,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景交融、形象新颖而又熟悉,直达人心的意境之美,则是每个诗人每首诗所追求的境界。历代诗家留给我们的山水诗中,不乏文辞优美、意境高远的佳作,前面所举数例都堪称范例。宋代龙泉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文辞、意境之美,更是为我们丽水人所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在旅游过程中,追踪山水诗的文学之美,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方式,这便是瓯江山水诗路之旅的独特魅力。

三、打造多维瓯江山水诗路之旅

何为多维山水诗路之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餐饮、住宿、观光、体验、娱乐、购物一体化设计,实地观光与媒体阅读相结合,线上游与线下游相结合。

1、餐饮、住宿、观光、体验、娱乐、购物一体化设计。

旅游景点和景区是任何旅游项目的主要载体。开发瓯江山水诗路之旅,除了整合包装原有的景区景点之外,还要建设以山水诗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景区。最近,笔者参加了丽水市谢灵运文化研究会的调研活动,并执笔起草了一份提交给缙云县政府的《创建“谢公山水诗康乐园”景区的建议》,建议以缙云县南的谢公岩和小仙都为中心,整合鹧鸪山、谢公岩、小仙都、借岭、大岩洞诸景点,在好溪以南、以东,兰舒公路以北,船埠头——舒洪大桥公路以南、以西,方圆约 60 平方公里的范围,规划建设一个“谢公山水诗康乐园”景区。

在建设大型景区的同时,在各旅游线路上添建若干处适合山水诗路之旅的景观小品。每条线路上都有一处赋诗台和题诗廊,让游客能即兴现场题诗,形成互动氛围。如南明山应恢复流觞亭,组织旅游团作曲水流觞游戏。

创制一套瓯江山水诗路菜谱。比如醋溜小青菜,加两个蛋黄,就叫“翠柳鸣禽”,蛋就是禽,就是嫩点;凉拌粉丝、萝卜丝,就叫“凉意催诗”,有名称有寓意有出处。

创制一套瓯江山水诗路旅游纪念品系列,文创加工艺,既有文化,有纪念意义,又要有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例如丽水摩岩石刻书法集、名家影集、诗意青瓷石雕小品、名家书法纸扇等,既体现山水诗路特色,又能发挥丽水文化产业的优势。

精心编制景点集群旅游线路。在瓯江沿线寻找发现多个最佳观景点,围绕观景点整合多个景观集群线路,日景与夜景相结合,组织多段两日游的旅游线路。每个集群线路,打造一个文化古村落,培训一名山水诗路导游,培养一批乡村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爱好者,随时可与游客互动。每个集群线路挑选一家接待单位,打造瓯江山水诗旅之家,商务上有个专门对接各地诗词协会的旅行社,把各地的诗词爱好者吸引组织过来旅游;视觉上有瓯江山水诗路之旅线路的文字图片介绍,环境布置呈现山水诗意;听觉上有山水诗的背景音乐;味觉上能烹制一桌山水诗宴;娱乐方面有地方让游客们题诗,酒喝了来一首,随便涂在墙上,也可以把他记下来,当地的书法家帮他书写,让他下次来取,还可以邀请当地文人与他们互动游客一起,组织雅集活动。还可以现场出题对对对不出来,酒再开一瓶。

2、实地观光与媒体阅读相结合

山水诗路之旅,是文化之旅,与普通风景观光旅游不同。除了实地观光之外,媒体的阅读应是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组织编写发行系列出版物,这是创制影视、手游等其他媒体读物的基础。去年以来,丽水市处州文史书社牵头,邀集省内外专家,目前已经对以下10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和资料整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些课题是:瓯江山脉水系》《瓯江山水古道》《瓯江山水诗词》《瓯江山水游记》《瓯江山水名人游踪》《瓯江山水风物》《瓯江山水村落》《瓯江山水名胜》《瓯江山水故事》《瓯江山水歌谣》。争取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尽快推出作品。目前“处州文化名山系列”《桃花岭遗韵》《南明山文化集萃》《道教名胜少微山》三部书稿已经完成。

3、建好诗路游数字化平台——线上游与线下游相结合

“诗路文化带,将为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中数字社会建设提供全新的应用场景。”浙江省将绘制一张完整的诗路数字地图,实现一掌游诗路“全线”,一屏找诗路“珍珠”,一图看诗路全景,让老百姓不出家门也能了解诗路文化带的全貌。在4条诗路上,浙江省还将建设22个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园),其中瓯江山水诗路7个,通过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技术集成,线上线下融合,展现数字社会系统“文有所化”领域的多跨场景。

为了实现数字化游瓯江诗路的场景,前年以来,处州文史书社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指导下,开始建立和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数据库的内容包括《丽水各县市古今地方志地理信息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丽水各县市名人游迹图谱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历代总集中关于丽水诗词作品的数据库建设与定位查询》《丽水各县市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名人故居、摩崖石刻、名人墓地等图片,三维视频和宣传片的制作与定位查询》《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舞蹈、手工艺、民间艺人等)图片、视频的定位查询》《丽水各市县名村名镇建设的文献、图片、视频的定位查询》。

4、举办中国和世界山水诗大会。

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风格流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符号,最能反映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体现士大夫功成不居、志在山林的贵族文化品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历代文人士大夫喜爱的格言和精神期许。山水诗流风历千年而不衰,至今喜欢山水诗和写山水诗的人还十分普遍。在各项软硬件配套建设基本具备的基础上,可以和已经举办多年的国际摄影节结合,举办山水诗大会。

活动的主办者,应是中国(中华)诗词楹联学会,至少应是浙江省文旅厅具体承办者丽水市人民政府,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或者轮流承办参加者以中老年诗词爱好者、旅游业界人士为主。特别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钱有闲又有文化,应该动脑筋多吸引这个群体来参加瓯江诗路之旅。

活动的内容构成一台山水诗吟诵、演唱、歌舞晚会一场瓯江山水诗路之旅体验游一次瓯江山水诗创作征文评奖活动一本中国山水诗大会获奖作品集一桌瓯江山水诗路特色酒菜

“中国山水诗大会”组织得好,可以是一部挖掘机,深入挖掘瓯江旅游带的文化积淀和核心价值;可以是一部播种机,广泛地在瓯江旅游带的各个环节、层面播撒文化种子,培植长久的文化魅力;可以是一架火箭推进器,迅速推进瓯江山水诗路之旅,形成热点和高潮。

丽水市处州文史书社 陈子立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