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与分布
丽水市有汉族和35个少数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少数民族有畲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回族、蒙古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壮族、满族、水族、佤族、傣族、白族、朝鲜族、瑶族、黎族、藏族、布朗族、仡佬族、傈傈族、维吾尔族、仫佬族、土族、阿昌族、纳西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高山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其他未识别民族成份11人。少数民族人口76778人( 不含外出半年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包括外地来丽水经商半年以上少数民族人口 ),占全市总人口3.55%。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有人口73054人,占全市总人口3.5%,占少数民族总人口95.2%。主要分布在全市9个县(市、区)的176个乡镇(办事处)、1283个行政村、2196个自然村。畲族人口在5000人以上有莲都、景宁、遂昌、云和、龙泉、松阳6个县(市、区);1000人以上的有33个乡镇(办事处);畲族人口占30%以上的有184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设有景宁畲族自治县和6个畲族乡、1个畲族镇。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据民族部门统计,2001年全年少数民族人均收入1780元,经上年增长2。42%。年人均收入低于 1200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56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8.8%,比上年贫困人口有所增加;1200元~4580元的有6.45万人,4580元以上的有3877人,占4.68%。7个畲族乡镇工农业总产值2.39亿元,比上年减少1.12%,其中工业总产值7237.1元,减少0.32%;农业总产值16627万元,减少15.4%;农民人均收入2208元,增长1.09%。全市有20个民族村通过县级小康村验收,其中景宁3个,遂昌2个,龙泉7个,云和1个,庆元2个。
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至年末,用上自来水157个村,通机耕路或简易公路167个村(其中通简易公路167个村)、广播140个村、电视149个村(其中通有线电视88个村)、程控电话154个村,分别占84.86%、90.27%、75.68%、80.54%、83.24%。全市先后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61期,参训5930人;邀请科技人员下乡村辅导135人次,受益农户5084户;组织民族乡村干部外出考察22批次,427人次。全市民族乡镇村开发各类经济林576公顷,其中水干果基地183.27公顷,茶叶基地326.87公顷,笋竹两用竹基地60.8公顷,药材2.73公顷,其他8.67公顷。
畲族入丽吏
入迁:隋唐之际,畲族聚居在闽、粤、赣边境地区。唐总章二年(669),朝廷派兵镇压畲民雷万兴、蓝奉高等领导的起义军,迫使畲族人民由南向北迁移,经福建中部、北部,迁入浙南一带。唐永泰二年(766),雷进裕一家5人从福建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青田县鹤溪村大赤寺(今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大赤寺已废)居住,后居叶山头村。南宋淳祐年间,蓝敬泉从福建罗源县黄庄下迁丽水县小窟(今云和县小徐乡山脚村)居住,后迁景宁县澄照乡金丘村驮磨庵。入迁支族(同祖兄弟分家后支系): 明代30支,清代5支。支族往返迁徙的141支,其中丽水县25支,景宁县21支,云和县30支,遂昌县23支,松阳县18支,龙泉县10支,青田县10支,缙云县10支,缙云县1支,庆元县3支。有房的兄弟几家一起迁,整个支族集体迁和单家独户迁。途中走走停停,迭次更换住址。南宋绍熙三年(1192)钟石洪一家从潮州(广东)经福建,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全家28人迁景宁县金岱垟村,
崇祯元年(1628)迁遂昌县北门蔡村居住,途中先后换址30多处,一地长则数十年,少则二三年,历时436年。迁出:清代,各县向外地搬迁的支族99支,其中景宁县62支,遂昌县18支,丽水县10支,云和县5支,庆元县2支,松阳、龙泉县各1支。外迁省内13个县,其中龙游县34支,兰溪县25支,武义县9支,泰顺、建德县各5支,平阳县3支,金华、余杭县各2支,江山、临安、淳安、孝丰(今安吉县)、桐庐县各1支迁四川省,8支返迁福建省。